1、日企:戰略糾偏,迷途知返
2、中企:紛下南洋,因地制宜
3、日本聯盟VS中國車企
《日本經濟新聞》5月20日發文稱,日本將與東盟在東南亞地區制定首個汽車生產和銷售的聯盟。雙方經濟部長最早將于今年9月會晤,并制定持續至2035年左右的中期聯合戰略。

(資料來源:環球日報、公開資料整理)
從整體戰略內容來看,日本此次聯盟的目標非常清晰——中國新能源車企。
雖然目前來看,豐田等日本車企仍然占據乘用車市場的頭部地位,但由于東南亞地區加速新能源轉型的政策以及中國車企逐漸占領當地電動汽車市場,日本終于坐不住了。
日本已經意識到如果再不采取行動,恐怕自家的“后花園”就要守不住了。因此,這次戰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日本車企在電動汽車方面的競爭力,從而在東南亞市場與中國新能源車企競爭。
對于這次日本的“合縱連橫”策略,中國新能源車企需要擔心嗎?

日企:戰略糾偏,迷途知返
日本此次的聯盟其實也在意料之內。
過去日本內部對電動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普遍持有反對意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則是日本汽車龍頭豐田汽車的前社長——豐田章男,他曾多次在公眾面前表示“全面抵制電動化”。受到豐田的影響,絕大部分日本車企也紛紛響應其的號召,轉去研究氫能源汽車,甚至還建立了相關聯盟Japan H2 Mobility(JHyM)。但是直到目前為止,日本車企仍未拿出實質性成果。
過去十年間,汽車電動化成為全球的大勢所趨。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約1360萬臺,占全球總汽車銷量的18%。
當日本察覺全球電動化趨勢的不可逆轉時,這才發現自己已經在電動汽車的時代浪潮中遠遠落后。特別是當看到中國車企的電動汽車強勢搶占東南亞市場后,日本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奮起直追”,此次的“日本-東盟汽車聯盟”正是一種表現。

中企:紛下南洋,因地制宜
相較于日本的“后知后覺”,中國則是在最開始就全面擁抱“電動化”。
早在本世紀初,中國就開始布局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產業化,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投入、技術研發等多方面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近十年,中國車企更是將目光投向了國際市場,積極參與全球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轉型,而目前中國車企布局最深的就是東南亞市場。
由于東南亞地區加速新能源轉型的政策,為了推動電動車本土產業鏈,東南亞政府在過去幾年給予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國外新能源車企來到東南亞投資建廠,中國車企立馬嗅到了其中廣闊的市場,紛紛來到東南亞建設本地生產基地或CKD工廠。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當中國車企來到東南亞本土后,他們要面對的,則是統治東南亞燃油車市場超過60年的日本車企。
展開而言,面對日本車企,中國車企要解決兩個問題:品牌和產品。
對于品牌而言,最大的阻力則是東南亞群眾中的“日本品牌烙印”。要解決品牌認知,最好的方法就是尋找當地的合作。例如:
比亞迪在泰國與“泰國汽車之王”——暹羅汽車集團旗下的Rever Automotive合作,使其為比亞迪在泰國的獨家經銷商;
上汽集團與泰國最大的私營公司——卜蜂集團合作,成立合資企業上汽集團-卜蜂汽;
長城汽車與印尼最大的汽車經銷商之一——Indomobil集團簽署了合作協議;
吉利汽車選擇收購方式,通過控股馬來西亞頭部國產汽車品牌——寶騰(PROTON)來擴大在當地的影響力;
長城汽車與越南TAG成安集團股份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通過與東南亞本土頭部企業的合作、聯合,中國電動汽車品牌逐漸在東南亞地區傳播開來,不少的本地群眾已經意識到“原來汽車品牌不止有豐田、本田”。
而對于產品,中國車企的突破點則在于——性價比。

(資料來源:車企官網、公開資料整理)
從SUV車型來看,無論是榮威還是比亞迪,都在價格上遠低于豐田的熱門款SUV。而價格的相對較低主要是由于當地政府的補貼以及本地建廠的優惠政策。除此之外,這兩款汽車在智能化方面,例如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都做了完整配備。ei6和ATTO3雖然在續航上仍無法做到燃油車的程度,但也基本能滿足人們的日常出行要求。除此之外,中國電動汽車在外觀設計上展現出更多的創新性和個性化,車型通常更加注重流線型、科技感以及未來感,滿足了當地年輕人的消費喜好。
因此綜合來看,中國電動汽車在性價比方面更具有優勢。
隨著近幾年中國車企在東南亞的不斷深耕,已經取得了相當亮眼的成績。2023年中國車企東南亞乘用車市場規模達到11%,而日本車企由原先的九成已經跌至八成以下。2024年1-4月,泰國電動汽車品牌銷量TOP10中有8個中國品牌,車型銷量TOP20中有16款中國車型。

日本聯盟VS中國車企
面對此次的日本聯盟戰略,中國車企會如何應對?
日本車企之所以頻繁抱團的原因之一,就是日本的汽車產業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高度成熟、穩定的市場格局。但對于現在的中國新能源車企,大家在海外更傾向獨立發展,,追求自身的發展戰略和市場定位,這種做法有利于靈活調整策略并快速響應市場需求。

不過,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說過:“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雖然彼此之間存在競爭,但當面對海外市場時,他們都叫一個名字:“中國汽車”。
中國汽車產業不需要刻意去組建聯盟,每一個品牌,每一輛汽車,只要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展現出最好的品質和性能,就能代表中國汽車,就能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出中國制造的實力。
因此,對于日本拉攏東盟對抗中國汽車,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堅持不斷發展,不斷強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來源:7點5度

加入賣家交流群
快速對接各種平臺優質資源

標簽:義烏空運貨運走越南到捷克物流antron國際快遞菲律賓海運雙清包稅國內海外倉庫澳洲倉 海外倉發貨印度尼西亞海運海運斯洛文尼亞東南亞海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