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邊冷嗎?”對方問。
“冷啊,”蘇西說,“所以電動汽車的續航問題更重要了。”
天氣只是題外話。23歲的蘇西坐在電腦那頭,裹著毛茸茸的皮草大衣,與一名歐洲的客戶聊天,她腦子里想的都是交易。
成都歡迎每一個努力的人,2023年從深圳回來后,蘇西不分晝夜地工作,與來自印度、俄羅斯、歐盟國家的人打字交流,推銷電車充電樁。她說:“如果你想要接單,你就得在客戶空閑的時間溝通訂單。”
38歲的黃能橋也在深圳的工業園找到了新工作。做銷售多年,他第一次有了連體綠色名片,上面是中文版,下面是英文版。
George,喬治。職位,銷售經理。
園區外方圓2公里,幢幢工廠與大廈間,都是他的同行。所屬街道為此在2023年舉辦了揭牌儀式,成立“新能源產業鏈黨委”。原因是,該街道聚集了新能源企業近90家。
有錢難買信心。黃能橋說,他在2023年選擇換工作賣充電樁,是相信“國家戰略規劃”。
交通運輸部計劃2024年新增公路服務區充電樁3000個。圖源:央視新聞
眼下,蘇西與喬治都有一致的期待。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躍居全球第一,中國的充電樁亦開始走向世界。福建星云充電樁負責人告訴鹽財經,盡管公司仍以內銷為主,但海外市場是重點發展方向。“我們很看好海外市場,并且在積極擴張。”
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充電服務第一股”能鏈智電,總裁兼首席財務官吳雪廬也有同樣感受:“中國電車和補能網絡生態在世界都是毋庸置疑的領先。”帶著中國品牌的領先優勢,進入電價高、用戶消費水平更高的歐洲,“這對我們是很好的機會”。
不約而同地,近兩年,中國充電企業將目光放到了歐洲大陸、美國、中東……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馮興亞指出,汽車出海近年由于海外品牌加速跟進、營商環境復雜,仍面臨巨大壓力,亟需國家提供助力。他因此提出促進產業國際合作、統籌出口共性課題、加強資訊及運力建設等建議。
新能源汽車帶來的想象大門已經打開,這一次,出場的,將是中國充電企業。
蘇西留著一頭瀑布般的黑發。在鏡頭前,她喜歡咀嚼奶茶里的珍珠,噼里啪啦地敲打鍵盤。
了解她的模樣,是因為這位外貿從業者每天上班都打開攝像頭。她不用說話,只需靜靜地開直播,“為了引流”。
她銷售的是屏幕右方出現的中國充電樁,各類功率、體積都有,價格是國內的2—3倍。
找她的買家分布在北半球各地,印度、中亞、中東,“但大部分在歐洲、俄羅斯”。
通過線上的獨立站、阿里國際站和中國制造網三個平臺,位于成都的源頭工廠,將中國制造品發往各地。它同時接受貼牌,為他人代工生產(OEM),只要客戶說一聲愿意。
2024年2月28日,合肥,肥東縣合肥循環經濟示范園內中科全速電動汽車充電樁企業車間,技術工人們在生產電動汽車直流充電樁
蘇西發現,與在中國安裝公共充電樁不同,國外消費者更喜歡家用充電樁,安裝在自家地庫使用。于是,很多買家經常的反饋是:“這玩意兒怎么用?”
“充電樁一點兒也不復雜,”蘇西說,“但有時候客戶會不懂怎么操作。”
有一次,為了解決一名土耳其大客戶的問題,“技術人員專門飛到現場去了”。
飛行的動力也許來自眼下的藍海。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是跨境電商平臺轉化率最高的品類之一。2023年“3月新貿節”,阿里國際站的充電樁海外需求量同比暴增218%。英國、德國、愛爾蘭、美國是其中搜索熱度最高的國家。
2023年“3月新貿節”,阿里國際站首次為新能源充電樁設置了專區
作為頭部公司的高管,吳雪廬對鹽財經回憶,2023年,他到中東、歐洲、日本、美國出差考察時發現,即使在歐洲,這個全球第二的市場,它們的充電生態網絡不過類似于中國三五年前的狀態。這讓人看到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可能性。
車樁比,也是進入海外市場的一個觀察指標。多家研報機構測算,歐洲和美國公共充電樁的車樁比都在15比1以上,遠不及中國的7.5比1。與此同時,歐洲各國充電樁市場發展極不均衡,充電樁建設密度非常低。
近年來,我國國內新能源車、充電樁年銷量/保有量及車樁比的變化情況。圖源:西部證券研發中心
意識到當下的差距,歐盟出臺“Fit for 55”政策,設定2030年新建350萬個充電站的目標。
許多歐盟國家在2022年前后開始發力,出臺切實的經濟補貼政策。在比利時,購買私人充電樁可以享受45%的個人所得稅減免。在英國,購買充電樁的人可獲高達75%的購買和安裝費補貼。
補貼政策加持下,大洋彼岸需求上漲,促使中國企業紛紛進軍海外。吳雪廬介紹,能鏈智電是在2022年底正式邁開步伐的。等到2023年疫情管制放開后,“我們便開始大規模出海找方向和落地了”。
能鏈智電創始人兼CEO王陽曾回憶,從2022年開始,不少國內充電樁企業都在做歐洲CE、美國UL及充電標準CSS1、CSS2的認證,認證周期普遍在3到6個月。
因此,“2023年是我國充電樁出海放量的一年”。
2024年1月,能鏈智電在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的展位。圖源:受訪者提供
有能力的企業幾乎都在同一時間段選擇“走出去”。比如,國內充電設備龍頭企業特銳德在2023年與烏茲別克斯坦政府、哈薩克斯坦企業等簽訂合作協議,建設當地充電設備。
2022年,以汽配產品起家的道通科技,充電樁產品分別通過了歐標、美標的認證。同年9月,道通科技進入美國內華達州電力公司供應商名錄,獲得進入美國市場的“門票”。
歐洲大陸看上去生機勃勃、魅力無限,但真正踏上去的那一刻,金錢翻滾的熱浪通常伴隨著苦澀的滋味。
身處源頭代工廠,蘇西也承認,眼下,公司雖然取得了歐標認證,但如今最難的還是技術問題。
這些問題說起來很小,但切實地阻礙了她招攬“回頭客”。比如,“有的國家對電表有限制”。
小問題導致的結果是:當充電樁和電表搭配使用時,產品須符合當地電表的協議。
而歐洲各個國家要求差異甚遠。蘇西總結:“(產品)要滿足不同國家的技術要求,這就是難點。”
荷蘭阿姆斯特丹街頭的充電樁。圖源:Unsplash
多次調研歐洲市場的吳雪廬也有類似感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到歐洲不同國家時他發現,充電服務都需要支付roaming費用,也就是漫游費。“這就和很多年前中國一樣,跑到每一個地方都得開數據漫游,增加了非常多體系化和系統接口的不一致。”
與此同時,不同于中國的支付手段以微信、支付寶為主,在歐洲,支付方式有40余種。這需要企業有相應的本地化改造。
蘋果手機與安卓手機插口之爭,也存在于新能源汽車行業。中國充電聯盟主任劉鍇發表文章指出,在技術標準層面,全球各地尚未形成完全統一的充電接口標準。有的地方有多個標準。目前,主要的接口標準包括中國的GB/T、歐盟的IEC、美國的SAE、日本的CHAdeMO及特斯拉的NACS標準等。
國際主流電動車充電接口
即使企業有能力做本地化的改造和安裝服務,吳雪廬說,效率也比國內明顯地慢。“比如在英國做一個充電場站,首先要做環境評估,還要和當地居委會等組織確認環境要求、居民噪聲要求等等。這些都需要更長的時間,也會增加更多不確定性。”
這些差異都讓吳雪廬感受到,正是中國的統一大市場的背景,才促使了我國新能源充電行業的迅速鋪開,形成規模效應。
出海歐洲,變成了一個看似美好、實則難度值在金字塔尖端的事情。“見智研究”曾在2023年底披露,國內充電樁上市公司盛弘股份表示,出海業績落實的進程可能并沒那么快,“因為一些地緣政治原因,國內企業出海歐洲流程較長,沒想象中那么容易”。
能鏈智電則在2023年選擇先進入了中國香港,因為其充電市場也是歐洲標準。“作為試驗點,練好內功。”吳雪廬說。
他的公司在2023年6月收購香港屋頂太陽能總包商——香港光電89.99%的股權,從此與香港特區政府共同推動社區充電樁的安裝。根據2021年香港特區政府發布的《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到2025年,全港應配有電動車充電設備車位超15萬個。
截至2023年12月底,香港有7415個充電樁供公眾使用。數據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署
但親自駛入這個“香餑餑”的國際都市,一切也不如想象般進入快車道。吳雪廬介紹,雖然香港大力支持安裝充電樁,但根據法律規定,小區充電樁的安裝都需要經過屋苑(即小區)立法法團的同意。這一規定,需要充電企業與當地法團進行談判,花時間說服他們安裝充電樁。
“(談判)到最后就會發現,這確實是和每個屋苑各自的情況有關系,或者與屋苑當中有多少人開電車有關系。”
經過香港的摸索,吳雪廬總結,“在這樣的體系中,大規模地、強力地推充電樁和充電服務,不可能迅速出成果,(政府2025年)規劃很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延誤”。
香港的經驗同時給了他們進入新市場的靈感。吳雪廬總結道:“出海的公司需要跨行政、法律體系的經驗和人才。這樣才能產生有價值的溝通,了解對方的考量是什么,解決他擔憂的核心問題。”
出海的充電企業已經有了共識:這不是一條陽光普照的路。在異國大陸嘗到金子的滋味以前,這需要耐心、時間與金錢的澆灌。
吳雪廬說,他們內部將出海的周期放在5年、10年的“長期主義”維度。
而這也是充電樁企業在國內競爭的痛點之一。充電樁運營和維護都屬于一個投資密集型的領域,投資規模大,但產出效益卻很慢。許多中國上市充電樁企業,雖然營業收入近年節節升高,但依然無法扭轉虧損局面。
如此情形下,道阻且長的出海之路,仍像吸鐵石一樣吸引中國充電企業。劉鍇曾表示,在國內,直流充電樁的市場采購價格由10年前的2元/瓦,降至了現在0.3元/瓦。而海外直流樁單價普遍在1.2—1.4元/瓦,是國內的3—4倍。
吳雪廬也告訴鹽財經,即使在隔著深圳河的香港,香港光電的發電入網可以實現3港元/度電。“我們把所有的資金成本全部都算進去,(屋頂光伏)項目在香港還可以做到30%甚至40%以上的毛利率。”
“海外市場確實是只要你能做得到,毛利率就有可能會很高。”吳雪廬坦言。
充電樁的“心臟”——充電模塊起家的優優綠能,也曾在2023半年報中披露海外市場的高利潤。該公司外銷比例由2019年的15%上升至2022年的52%。同期,公司外銷毛利率分別為50%、49%、46%和45%,遠高于內銷25%左右的毛利率。
更高的市場單價和利潤,讓吳雪廬等中國企業主都想抓緊前往。而當下,一個殘酷的現實是,中國充電樁在海外的知名度不高,進入全新市場,幾乎都要從零開始。
興業證券的一份報告指出,在美國快充樁市場,特斯拉市占率排名第一,市場份額達到58%。在歐洲,特斯拉以7630個快充站點的數量居第一,數量約為第二位Lonily快充站點建設數量的五倍。除特斯拉以外,歐洲市場還有ABB、西門子、施耐德、英國石油、殼牌等跨國巨頭。
特斯拉充電樁。圖源:Unsplash
與此同時,海外客戶注重本地售后維護能力。例如,在歐盟充電樁招標文件中,售后服務、維護、有效運營時間等占據招標分數33.5%的權重。而在美國,電動汽車基礎設施補貼計劃(NEVI)要求,拿補貼的充電樁需要滿足97%有效運營時間,且具備后續維護、維修及時性等能力。
售后服務卻是現階段中國充電樁出海企業的短板。據了解,我國充電樁企業在歐美市場的銷售和售后渠道,還處于剛開始搭建的階段。
“充電樁出海涉及安裝、調試、維護和售后服務,這需要本地化的合作伙伴,或者建立本地服務團隊、海外建廠,(這些都)有利于補齊短板。”能鏈智電CEO王陽表示。
而當下,比起大筆投入、自建渠道,更多中國企業選擇先與國際大亨或當地運營商合作。例如,2022年盛弘股份與英國石油(BP)達成合作,成為首批進入英國石油在華供應商名單的充電樁廠。
香山股份的子公司均勝群英,一方面成為大眾、奧迪等車企的供應商,為合資車企代工充電樁,同時,發布自己的歐標充電樁產品,加速開拓歐洲市場;能鏈智電則和阿布扎比投資辦公室在2023年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并與阿曼等中東政府和能源公司深入討論戰略合作。
“在海外市場,不是每個市場都要獨立開拓,而是要自上而下地尋找合作伙伴。”吳雪廬告訴鹽財經。他總結,海外的種種因素,要求出海的中企擁有對細節和落地的超強能力。這不僅要求企業在當地深耕,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耐心。
“我不認為會有一個特別明確的拐點,過了這個點之后一下子就變好,”吳雪廬說,“出海一定會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這才是真實的商業世界。”
做好最壞打算以后,一個好消息是,在歐洲,雖然特斯拉占領了頭部名額,但剩余的運營商資源分散、市場份額不高,中國企業仍有借助中國經驗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
“中國的電動汽車整體是一面旗幟”,吳雪廬懷有信心,“隨著中國電車繼續在世界領先,處在上下游價值鏈的企業今后做海外的拓展,會得到很大幫助”。
原標題:這個悶聲發財的出海賽道,中國人正拼命涌入
來源:tk0123小助手奧豆
加入賣家交流群
快速對接各種平臺優質資源
標簽:到跨境物流國際貨代物流公司廣東發越南物流國際物流加拿大專線國內到菲律賓快遞俄羅斯最大的跨境電商平臺是哪個老撾貨代泰國物流圖片跨境電商的出口富隆國際物流
關注公眾號
快速獲取
最新行業資訊動態
加入賣家交流群
快速對接
各種平臺優質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