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都是玩星際,爆兵流或者科技流只是兩種策略;單基地開局或者雙基地開局也只是兩種選擇。沒得誰高誰低。
而選擇不同策略的共同基礎,都還是為了在前期盡量降低試錯成本。
所以,這也是為啥我們要在已經有了國內供應鏈的情況下,還得去趟越南的原因。去看看,適不適合開個分基地。
也是為啥我們一直都堅持多平臺運營,包括且不限于獨立站,亞馬遜,TikTok Shop,TEMU,SHEIN……
所謂的資金和情報優勢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帶來福利。資源有上限,競爭是無上限的。
放在這個時間點,為什么“貨盤”,為什么“供應鏈”,會成為更多時間內,大家琢磨的重點。在我們看來,兩個點。
一,前端變動,各平臺繼續震蕩。
不管TikTok有多大變動,也不管SHEIN和TEMU會有什么糾紛。平臺這個層級。更多的時候,還是廣告變現,流量變現的模式。
而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從AMZ開始,如果一開始無法通過廣告盈利,后邊只會越虧越多;如果第一個品的運營模式做不到盈利,那么后續即使再上100個品,也不過是在重復之前失敗的運營模型。
別迷信五年前,十年前的所謂先燒錢搶市場,后續通過位置和自然流量賺利潤。現在的環境是,你一天不動作,你的位置就讓給了其他同行。自然流量?可憐巴巴的一點點。解渴都嫌少。
這兩年,為什么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TikTok,更多是因為這個消費場景還是個養成的模式,還有空間讓你不用直接投廣告,就能帶來轉化。即使都知道這是個很不穩定,也很容易出局的渠道。但起碼,這里面的機會點,相比較起來,還是多一些。
當前端變動大的時候,獲客成本和精準流量就是個不可控的變量。一方面需要更加細心的運營和關注。一方面也就更需要在后端,能夠找到一定的空間,為未知的變化,儲備應對方案。
二,拆分供應鏈,再算細賬。
19年,我們在印度吃虧的那個時候,越南也有一個很爆的事,這是一個價值43億刀的案例。就因為同樣是鋁制品,出口到美區。從越南出口,僅需繳納約15%的稅,而從國內出口到美區,則需繳納高達374%的稅。所以有企業鋌而走險,冒充越南制造,發美……
越線的事不能干,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的趨勢,和對未來的預測。美區,真正意義的“本土化”。運營本土化+供應鏈本土化。前者容易實現,后者,按照目前的各項成本,這幾乎是個不太可能實現的事情。想想,基礎設施費用、設備投資、勞動力支出和運營成本……
但類似其他廣東的一些同行,轉移部分供應鏈到越南印尼等區域的操作,降低生產成本,稅務成本……這似乎又是一條可以走的路子。
當然,這筆帳怎么算,還是得去看看,去探探,在那里,呆一段時間。才能拿到第一手的資料和數據。
正月過完了,今天是龍抬頭,得去剃個頭,繼續堅持,繼續奔跑。
原標題:供應鏈轉移?TikTok Shop換其他平臺?都是在設法降低風險成本。
來源:tk0123小助手奧豆

加入賣家交流群
快速對接各種平臺優質資源

標簽:馬來西亞集運跨境電商歐洲物流至越南海運價格發越南物流發泰國的物流公司跨境電商有哪些平臺網站貨物怎么出口到越南海外倉問題的建議中國寄馬來西亞包裹廣東國際貨代